close

科學人2013年第132期2月號科學人觀點/曾志朗撰文

為什麼教育的科學研究,沒能像醫療的科學研究產生有用的轉譯產品呢?

我想了好些日子,決定到文獻裡好好鑽研一番,把一些宣稱有助於學習的技術挑出來,再去尋找和這每一項技術相關的教學方案,看看這每一個教學技術是否 經得起考驗。就把這些教學的實驗當做臨床的實驗嘗試吧!我查最近的文獻,馬上就看到一篇篇幅相當大,也很嚴謹詳盡的文獻回顧,是美國肯特州立大學鄧洛斯基 (John Dunlosky)教授帶領一群跨校的教育和心理研究者所寫的。他們檢視了上百篇過去的研究論文,仔細分析每一項技術,然後從六個面向去檢視這些技術的有 效性。這六個面向包括學習的環境(個人或團隊)、學習對象(年紀、性別、認知能力)、學習的內容(科學概念、歷史事件、數學解題等)、評量方式(問答題、 把學習內容做轉換的申論題、選擇題)、比較實驗室和教室的成效差異,以及從實驗室所得的學習策略轉譯成一般生活行為策略的難易度。

用這樣的方式去檢視文獻中的學習技術,馬上就可以剔除「背多分」的記憶策略,即背誦並不能增強背誦的能力,也就是說在某一領域發展的背誦能力,對背 誦其他領域的內容理解,並無顯著的助益。其次,學生最常用來增加記憶技術的兩個讀書策略,是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文句底下劃線(或塗以不同顏色),以及一再重 複出聲唸出已經讀過的文句。很不幸的,這兩個策略的成效非常差,而且和年紀、性別、社會文化背景都無關。我們常以為劃出重點會使注意力集中,但結果看來, 並非如此......

【2013年第133期3月號/每位物理老師都應該知道的一則故事/撰文/高涌泉】
越基本的自然現象,越無從去論「懂」或「不懂」。

我父親回說:「這,沒人知道...」
我父親這種理解可是非常深刻的理解:他不是只告訴我一個名稱而已,他很清楚「知道某件事的名稱」和「知道某件事」完全是兩碼子事。


以上這個故事,台灣的每位物理老師都應該知道!為什麼?這故事的意義不在於費曼的父親能夠善用機會、適時啟發,而在於「沒有人懂慣性原理」這種費曼所謂 「非常深刻的理解」。「沒人懂」這句話台灣物理老師是說不出口的,因為台灣物理老師所諄諄教誨的是,學生如果要學好物理,就要弄懂物理原理,不要死背。而 喜歡物理的學生也正是因為物理是可以弄懂的、不像化學或生物常常要死記一些東西,才喜歡物理的。因此台灣物理老師一般不會像費曼父親那樣,一開始就強調物 理原理本身其實是「沒人懂」的。

那麼到底物理課要教大家懂的東西是什麼?物理課本的主要內容大致上是所謂的物理定律,以及從這些定律出發、用數學推導出來的結果。譬如說,學生會學到牛頓 三大運動定律,並且學習如何以運動定律演算出砲彈的飛行軌跡。學生如果能恰當應用各種物理原理或定律,推導出正確的答案,老師大致就會認為學生弄「懂」了 物理。既然只要能算出正確答案就能在台灣目前(從中學到研究所)各級考試獲得高分,數學演算當然就成為物理課的重點。這麼一來,(不容易考的)物理定律的 意義與來源就不是師生追究的重點,而老師的教學重點也不會是說明如何從自然現象歸納、推論、猜測出物理原理與定律。

費曼父親所謂「沒人懂」慣性原理的意思就是慣性是自然現象,而自然現象「就是那樣子」,不是我們可以從邏輯去推導的,因此也就「只能知道而不能懂」。台灣當前物理教育的重心放在物理定律的推論,也就不在意費曼重視的那種對於物理原理的意義的「非常深刻的理解」。

 

資料來源:
http://sa.ylib.com/MagCont.aspx?Unit=prespective&id=2115
http://sa.ylib.com/MagCont.aspx?Unit=columns&id=213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oyazara 的頭像
    hoyazara

    種子的信仰

    hoyaz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