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KWebArticle.aspx?ID=54106&pnumber=1
她調查逾兩百名師生發現:聰明不是天生
訪過資優生的記者,教你養小孩
(商業週刊:第1377期)
曾以教育議題為《時代》(Time)雜誌拿下兩座「國家雜誌獎」、同時身為母親的記者瑞普立(Amada Ripley)寫了《教出最聰明的孩子》(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: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),在二○一○、一一年間親自深入芬蘭、南韓和波蘭三個「國際學生評量計畫」(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,簡稱PISA)前段班國家,並對照美國、新加坡、英國等其餘五國,調查採訪超過兩百名老師、學生,找到教出聰明小孩的答案。此書從去年八月出版,至今仍是亞馬遜書店(Amazon)國際教育類排行榜冠軍。
瑞普立在接受《商業週刊》獨家越洋專訪時說:「聰明(smartness),絕對可以教;有嚴謹的教育,便教得出聰明的小孩。」
台灣自二○○二年推動多元入學、正式廢除聯考制度,十二年來教育體系逐漸鬆綁,但瑞普立的結論,無疑是台灣教育在鬆綁過程中的一記警鐘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以下為專訪紀要。
《商業週刊》問(以下簡稱「問」):看過這麼多聰明小孩,妳對聰明的定義是?瑞普立答(以下簡稱「答」):三十年前的「聰明」,指累積並管理教科書和資訊來源的知識,但現在知識因為太容易取得,開始貶值,且環境變化速度太快,教科書知識無法面對現代環境。
我很喜歡我採訪過的一個學生的說法:「聰明是師法他人(learning from others),」聰明是學習的成果。
在現代的經濟環境,學習意味著以知識和技巧為基礎,同時持續吸收新資訊,然後連結新舊資訊,重新解讀、溝通且產生觀點。這是隨環境調整、適應改變的能力,這是現代的「聰明」,就是適應、彈性。